发布日期:2024-07-26 09:47 点击次数:114
人勤春来早可靠配资平台,开年即“开跑”。
日前,开平市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召开。站在地区生产总值2023年突破500亿元大关的新起点,开平这场“新春第一会”无疑有着特殊意义。
会议明确提出要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、江门市高质量发展推进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工作,围绕“改革攻坚年”工作要求,争取再用6—8年时间实现GDP突破千亿元,为广东和江门高质量发展贡献开平力量。
从春天出发,一刻都不能耽误。新目标、新定位、新动力、新合力——向“新”突围,开平迈向高质量发展、争创“百千万工程”示范县的态势已然鲜明;百舸争流,侨乡龙年龙腾虎跃的奋进之路,才刚刚开启。
●南方日报记者董有逸
如何实现“千亿”目标
开局关系全局,起势影响后势。
“新春第一会”,开平的新目标很明确:拿出开年即“开跑”的使命感,增强起步即“冲刺”的精气神,努力把“起势”转化为“定势”“胜势”,拼出新气象、拼出“开年红”。
具体来说,就是围绕“改革攻坚年”工作要求,以改革抓攻坚,以攻坚促改革,争当试点、争创示范,推动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,再造一个现代化新开平,争取再用6—8年时间实现GDP总量突破千亿元。
对一个县域经济体而言,实现这个目标难度不小。在上述大会上,开平市委主要负责人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鼓励全市干部:“去年是开平设市30周年,我们提出要在这一年争取GDP总量突破500亿元。从当时来看,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,需要全市上下努力‘跳一跳’、还得尽量跳高一点,才能够得着。尽管如此,最终我们还是顺利完成了这个任务。”
值得关注的一个趋势是,去年开平GDP增量达到44.29亿元,创下历史最高水平。实际上,从近五年的数据可以看出,开平2019年、2020年的GDP增量仅仅达到3.45亿元、7.83亿元,但从2021年开始飙升至43.68亿元,2022年的增量短暂回落,但也达到20.17亿元。
换而言之,开平GDP增量已连续三年处于高位,为侨乡迈入“500亿俱乐部”奠定了坚实基础。放眼未来,这也是开平迈向GDP“千亿俱乐部”的底气。
从一般经济发展规律分析,一个区域经济体的体量达到新的层级后,其GDP的增量往往也将随之提升,呈现非线性递增的成长曲线,像广州、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,GDP从两万亿元增长到三万亿元的时间比以往明显缩短。
而从开平的实际情况看,过去几年,其GDP增量已从每年数亿元跃升到数十亿元。立足500亿元的新起点,未来侨乡实现每年百亿元级别的增量也并非遥不可及的目标。
为此,大会旗帜鲜明地提出——全市上下要坚定信心决心,目标明确、头脑清醒、步履坚定,奋力再造一个现代化新开平。要切实增强“慢进是退,不进更是退”的紧迫感,总结成绩亮点,认清差距不足,以“45度角前进”的拼劲干劲,把“百千万工程”“大桥经济”等机遇转化为发展优势,把发展阻力变成推力。
开局就要奔跑,起步就要跃进。走进2024年的春天,开平乘势而上、自我超越,正朝着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奔跑。
如何把握自身定位
当然,有了明确的目标还不够,开平要实现城市能级的跃升,必须在大局中把好定位,才能更好地出发。
从自身定位看,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大关,意味着开平经济总量加快提升,各项事业向上向好、全方位提升,这些成绩固然来之不易,但与此同时,开平要清醒地看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项。
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,甚至慢进也是退。如今,开平选择正视不足,彰显了一个县域经济体自我加压的历史担当,更展现侨乡争创示范的使命感。
当前,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崭新阶段。新质生产力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,更体现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。在这一背景下,开平要向“新”出发实现高质量发展,光有紧迫感还不行,更要找准抓手,发挥优势、补足短板。
培育新质生产力,离不开丰富的科技资源。当产业插上科技的“翅膀”,挺向价值链上游便是水到渠成的事。尽管科技资源供给与发达城市相比仍有差距,但近年来开平奋起直追,其努力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看见。
产业结构不断优化,去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.3∶49.0∶38.8,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6.2%,拉动GDP增长3.0个百分点,其中工业、建筑业增加值对GDP增长贡献率接近六成。
现代产业加快增长,近五年全市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平均每年增长11.8%、35.4%,装备制造、生物医药健康(含食品)、现代轻工纺织、新一代电子信息、先进材料等五大产业集群去年增加值达109.15亿元,同比增长7.0%;
工业投资后劲十足,去年全市完成投资128.72亿元,同比增长10.7%,占全社会投资比重54.8%,比2022年同期加大8.6个百分点。其中制造业投资103.14亿元,同比增长25.5%;高技术产业投资14.92亿元,同比增长3.7%……
无论外部环境如何一日千里,侨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,关键还是在于练好“内功”,持续补齐产业短板、沉淀科技资源,以久久为功的信念坚持长期主义,才能继往开来。
厚积薄发,行稳致远。寻找新质生产力,开平正在路上。
如何向改革要动力
新质生产力之新,背后是头脑之新、思想之新。
纵观历史,生产力的解放,往往伴随着改革创新。改革开放以来,敢为人先的侨乡从不缺乏干事创业的新作为,曾开创了多个全省乃至全国的“第一”——
建成国内第一座单片系杆拱桥——开平大桥;潭江半岛酒店成为全国县级市第一家五星级酒店;“开平碉楼与村落”成为广东首个世界文化遗产;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成为江门首个国家5A级景区……
将观察的维度拉近至刚刚过去的2023年,开平也不乏先行先试的亮点:全省首个县(区)级国家储备林项目成功落地;入选省第一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城市,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县级市;出台行政区品牌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,启动建设“龙胜优品”“苍城优品”,构建“开平优品”等“1+8”县镇两级行政区品牌矩阵,成功举办全国第一届区域品牌博览会……
勇担使命,才能不负韶华。开平市委在将过去两年先后确定为“企业服务年”“狠抓落实年”的基础上,将今年确定为“改革攻坚年”,带领全市上下向开平改革开放开创者、先行者学习,以改革抓攻坚,以攻坚促改革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。
今年,开平市将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攻坚,全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,不断激发社会生机活力,焕发热烈升腾的时代气象。同时,以改革的方式全力解决重点领域难点堵点痛点问题,推进重大改革试点先行探索,推动创造引领型改革突破,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、可推广的重大改革成果。
当然,任何波澜壮阔的改革,最终都是由人来推动的。推进高质量发展,首先要解决想不想干的问题,也就是内生动力问题。为此,开平号召全市党员干部——
要有“想干事”的态度,激发内生动力,珍惜干事创业平台,脚踏实地在本职岗位上干出一番事业,为开平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。
要有“会干事”的本领,坚持“干什么学什么,缺什么补什么”,抓住重点、以点带面,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现代化企业体系建设,全力以赴拼经济,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。
要有“敢干事”的魄力,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,担当作为、大胆创新、攻坚克难,争当试点、争创示范。
向改革要活力、要动力可靠配资平台,开平正蓄势待发,扬鞭奋蹄。